化妆品创新实验室
传明酸-被“美白”夸大的护肤成分 本期氨甲环酸(传明酸)护肤要点: 1.氨甲环酸类护肤品虽然大多都做了渗透处理,但是能渗透进去多少,非常迷,如果非要把它当作美白产品,我只能说证据不明朗,因为能不能到基底层是个问题,能进入多少也是个问题。只讲渗透专利不讲效果我觉得是耍流氓,蹭“氨甲环酸”功效车而已。 氨甲环酸修复“轻微破坏”屏障一把好手 2.氨甲环酸我倾向于作为紫外线损伤时修复、功效护肤品造成皮肤受损修复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成分,如果能提前使用更棒,只要间隔使用,不太会影响其他功效物的吸收(VC、VA) 皮肤在紫外线损伤及其他外部刺激时,会本能地先防御性增强之后逐渐下降。 皮肤自我防御 1.比如黑素颗粒向表皮上部移动进行紫外线防御保护 2.比如表皮厚度增加避免皮肤成分缺少造成防御功能差 人为干预防御 我们人为性涂抹脂质类面霜、防晒、补水保湿成分、成膜性强硅油等,古人甚至通过涂抹特殊泥巴的方式也凑效。 化妆品如果能在防御性阶段进行干预,能极大地增强皮肤防御能力以及恢复能力。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阶段,可能付出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会更大。此时的你也不得不使用一些保湿性、修复能力更强的产品来修复(比如不得不用一些可以对于红症缓解、其他损伤有较强功能的产品,比如dermasenceBP乳、优色林修红、修丽可242面霜等)。 如果在损伤前或者损伤中增加了这个“操作”,那属于很明智的成分党。比如很多同学在怼A之前先上一层轻薄的保湿面霜或者用B5类渗透性强的保湿产品怼一下,受损的情况大大降低。 氨甲环酸就属于这样: 1.延长皮肤防御时间 2.增加积极成分的恢复时间 氨甲环酸的正向能力主要是可以改善TEWL(经皮失水率,越低越好)的升高,有效提升皮肤在受损时的水分值,这样可以对于皮肤皱纹、粗糙、脱皮产生正向地积极影响。 当然这类成分还非常多:比如 优色林喜欢用的“胀果甘草”,薇诺娜、君子堂喜欢的“青刺果油”等..,以及玻尿酸、泛醇等 Male=雄鼠 Female=雌鼠 a组为空白组,不服用药物 b组为测试组,服用氨甲环酸 Keiichi在进行UVB(20SE-1.0Kj/m2)照射前30分钟对测试组小鼠服用氨甲环酸750mg/kg/day。 Keiichi整个研究得出初步结论: 氨甲环酸口服对于黑素细胞的活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当然同学们不要对此有误解,该实验是“小鼠”“口服”,人体仅供参考。 氨甲环酸到底影响了谁? 简单点理解:黑素颗粒的形成与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具有紧密的联系,缺一不可。 原来是UPA在作怪 给大家一个知识点: PA是纤溶酶原 UPA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 TPA是组织型纤溶酶原 人角质形成细胞只分泌UPA 黑素细胞主要分泌TPA,UPA分泌量极少忽略不计 上述实验验证了UPA的存在对于黑素细胞及酪氨酸酶活性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追求“白”的同学就是一个“噩耗”了),UPA在表皮层中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产生。 氨甲环酸与UPA的关系正式拉开了研究的序幕。 KazuhisaMaeda的整项研究是建立在资生堂的资金支持上,旨在探究氨甲环酸减少黄褐斑患者的色素沉着的具体机理,不过这一点他们也没有研究清楚,可见黄褐斑产生的复杂性,目前多是通过黄褐斑衍生产物来粗略判断增加相关干扰“功效物”进行控制。 KazuhisaMaeda这项研究揭示了在其研究浓度范围内氨甲环酸(也就是大家理解的传明酸)不能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当KCM(角质形成细胞及其基质包含了角质形成细胞的营养物及代谢物)参与时,黑素细胞的形态、活性及酪氨酸酶的活性都受到氨甲环酸的影响,实验做的挺规范,并无不妥之处。 大白话总结一下:传明酸无法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而是干扰黑素细胞激活物质(角质形成细胞的产物UPA-尿素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相当于干扰了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这有点像面粉到馒头这一步,换到护肤品中就像是胶原前体到胶原这一步)。不过机理还是非常复杂,还需要科研人员做更深入的研究。 氨甲环酸影响黑素合成而非黑素细胞 章晓鹰做的这项氨甲环酸的研究,证明了两个事情: ①氨甲环酸基本不影响黑素细胞及酪氨酸酶活性; ②氨甲环酸在酪氨酸介入下快速被消耗,猜测可能是与酪氨酸产生位点竞争; 不过综上其他研究,我们能粗略地猜测黑素合成的正常链条被影响了,如果章晓鹰医生能对后面的底物进行测定的话,再补加一个活检实验,可能这个这个真相就能明朗了。 章晓鹰医生为何能得出TA影响了黑素合成? 我猜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黑素合成离不开基础原料酪氨酸,酪氨酸转化为黑素颗粒需要经过酪氨酸酶进行催化(酪氨酸→多巴一多巴醌一5、6二羟吲哚一吲哚5、6醌) ②氨甲环酸浓度逐渐增大时,酪氨酸突然快速消耗; ③酪氨酸与氨甲环酸化学结构上都存在一个羧基(-COOH). 如果熟知表皮黑素合成路径的话,很多同学本能地都会想到传明酸影响了黑素合成路径,进而会逐渐延伸猜测影响了黑素代谢,会不断继续研究。 我们回翻一下MitsuhiroDenda傅田光洋,他与KazuhisaMaeda同样都来自资生堂生命科学研究中心。MitsuhiroDenda在上世纪90年代曾做过一项“氨甲环酸与表皮屏障修复”的研究。 从MitsuhiroDenda老先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使用胶带及丙酮损伤小鼠皮肤后,氨甲环酸处理的屏障受损皮肤部位,表皮增生抑制明显。 我们在使用功效护肤品如“酸、A醇”等在短期内刺激皮肤,也同样会引发皮肤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皮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厚”,如果能及时性的涂抹氨甲环酸类产品,或许有一些帮助。 这里需要白话总结一下:如果不规律、无方法、无节制的通过破坏皮肤屏障来达到功效护肤的目的,极大可能会增大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的激活程度,有可能引发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氨甲环酸各类型实验中均验证对于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的激活起到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与氨甲环酸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有关,可以在屏障被“破坏”时,充当“炸药包”(可以与细胞上的激活位点结合,有效抑制了丝氨酸蛋白酶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系统,阻止皮肤屏障进一步破坏)。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张金娥曾做过一项5%氨甲环酸纳晶透皮给药的自身随机对照试验。 给药浓度:5%氨甲环酸 给药方式:涂抹氨甲环酸、纳晶透皮输送 参与人数:36人 总有效率:77.78% 有效最低效改善率:30%,个别达60%改善 从张医生团队的临床研究可以看到,氨甲环酸在外用时要借助透皮工具的使用才能达到基底层,改善情况还是非常喜人,但彻底治愈还需要再努力努力。 氨甲环酸作为水溶性的分子,想要穿透表皮层直达基底层对它而言太困难了,原料商们主要采用脂质体包裹以及降低表皮皮脂增加其渗透两种方法,不过在皮肤上的渗透效率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传明酸类护肤品效果微弱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更倾向于把氨甲环酸作为一种维稳成分,可以有效降低日照损伤、功效护肤损伤的成分,对于其他功能大家佛系一点吧。如果是普通的紫外线造成的“黑”可以尝试VC,也比氨甲环酸来得更“猛”一些,如果真的指望护肤品里的传明酸“白”,确实为难它了,不过也要分产品,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果是黄褐斑等复杂的色素沉淀,可以考虑咨询下皮肤科医生更靠谱。 关于氨甲环酸经皮渗透情况,等下一篇吧,连同产品推荐一并奉上。
2020-04-20
点赞 评论 收藏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关联产品:

去逛一逛
功课列表